兩週前的連假,參加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。
短短幾天不急不徐的山林生活,
讓我挖掘出許多被忙碌都市生活掩蓋的感知。
也好像為這幾年工作、生活中的掙扎,
理出了一點頭續,找到了想要前進的方向。
我將停滯二年的部落格重新開張,
想好好為找自已的過程留下記錄,
無意間翻閱2014年停筆的最後一篇文章:
離開繁忙的都市總是讓人放鬆且愉悅,
腳下踩的不再是隔絕了生命的柏油路面,而是會呼吸的土地,
漫步高聳參天的古木杉林間,伴著風聲雨聲蟲鳴鳥語,
因都市生活而封閉的感觀頓時開啟。
阿凡達電影裡提到所有的樹都是連在一起的,
像個巨型網絡,其實在大自然裡一點都沒錯。
陽光、雲、風、水、土地原是個平衡的循環,萬物各自扮演著自已的角色,
讓這循環平衡且運轉流暢。每次回到大自然才感覺像是到了真正的家。
真是諷刺,說是像回家,但是親近大自然也是在搞破壞。
干擾了棲息其中的動物,一步一腳走出的路也在摧殘生長其上的植物。
唉呀呀!怎麼做,才能不再破壞
怎麼做,這美好的生命才能延續
我驚訝地發現,這次工作假期的收獲,
竟是當年失落心情的解答。
以往為了征服山嶺、欣賞壯麗景致爬山,
親近了大自然卻還是與路上的一切擦身而過。
藉由手作步道,放慢了時間,縮短了距離,
我有能緩緩彎下腰,
讓雙手、雙腳,讓身體與土地連結。
感覺真的像潘朵拉星的納美人,與樹、與土地成為一體。
難怪老師說療癒了土地,我們也被療癒。
上週未,利用教會聚會的時間,
向教友們分享行程的記錄與收獲。
會後,一位經歷過商場大小風浪,在對岸打滾多年的大哥,
語氣非常堅決地要我繼續記錄這些珍貴的精神。
另一位長期於生活中投入”手作”的醫師大哥則遞來一本書,
隨手翻閱封面折口,
我嚇一大跳,
吃驚地問醫生大哥”徐銘謙不是男的?!”
“對!沒錯阿。她是女生。”
”照片看起來她好像年紀跟我差不多哪? “
”嗯!應該大你沒幾歲喲。”
"…(呆)"
沒想到這本書就這麼自動送上門來。
我歡喜又訝異地接下它,
標題寫著地圖上最美的問號。
想起很尊敬的王明嘉老師之前開過一堂課” 如何設計一個世界最好的LOGO”。
我心想,或許他們有很相似的精神。
隨著活動的激情退去,我的心慢慢從山林回到水泥屋內。
星期天晚上,處理完小孩睡覺,獨自加班把Line貼圖畫完送審,
一面想著,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嗎?
禮拜一原本是可以投入工作的,
但心裡還為前一晚的思緒所困,
我索性順著自由工作者的惰性,
丟下工作,拿起這本問號開始咀嚼。
作者把當年遠赴美國阿帕拉契山脈參與手作步道的經驗記錄下來。
很像讀亞歷塞維奇的紀實文學,
運用她細膩的感受與觀點,
讓我彷佛身歷其境般參與了那段旅程。
讀到一半,我若有所思地攤開剛買的全新速寫本,
在第一頁,為自已寫下一段話:
2017.3.13
新的開始
這本的內容,
要留給在大自然當中的自已。
之後繼續讀下去,我不得不將裡面幾段很有感觸的段落抄寫下來。
這段文字是徐銘謙在整修步道時,
因面臨砍樹、殺死整窩蜜蜂和誤傷山椒魚這些生命抉擇處境而做的思考。
既然已經開始抄寫,我索性就把這段當自已這本速寫本的序。
"
與山椒魚相遇…
我想,人們之所以對於殺害其他生物麻木不仁,
可能因為我們很少用自已的雙眼與感官近距離瞭解與觀察土地。
因而缺乏對於細行事物的敏感度。
而文明為人類帶來的最大損失,
就是切斷人與土地親密的連結感。
以及相信現代機械足以取代雙手完成所有事情。
教育並沒有彌補這個認知上的缺失,
因應現代分門別類的專業,
反而是在去除人們對自然與生命的感知能力,
並致力於散播遠離土地與勞動的價值,離得越遠就越文明、越高尚。
在這種文明教育下,人們為了休閒發展出來的娛樂,
即使表面上是熱愛大自然的戶外遊憩,
實際卻是一種與理解自然無關的活動,
純粹只是滿足暫時逃離都市,放鬆壓力的慾望而已。
在步道上健行,你可以享受自然、
呼吸新鮮空氣,
甚至也叫的出動、植物的學名。
但你不會知道提供新鮮空氣的樹林自已的生長計劃;
如果有小生物出現,也只是稍縱即逝的驚嘆。
經過手作步道的緩慢過程,
有助於人們真正認識一個地方的物種跟環境,
更重要的是瞭解我們跟自然之間的關係,
就這個角度而言,
用手作步道與自然農法的啟發很類似,
我們用雙手與自然的生命接觸,
才能恢復對地球上美麗的事物的敏感與溫柔,
面對各種細微抉擇的時候,
不斷反覆透過實作的過程與結果,
去認識屬於它(牠)們的哲學,
我們就會越來越明白,
我們並不擁有一棵樹、
一條河流、
一隻飛鳥、
一條游魚、
甚至一塊土石,
那麼我們就會更加小心。
"
我特別有印像的人物:領隊泰德、副領隊克莉絲汀、放下啤酒打開話匣子的比爾
描繪夢幻美麗山村藍圖的班頓.麥凱 vs 湖濱散記作者梭羅
原本只是想打發不想工作的心情,沒想到一讀不可收拾。
連午餐也顧不得吃,一口氣趁小孩下課前把它啃完。
我只加了五天的活動,就得到那麼多感動,
絕對相信徐銘謙在千里之外的山徑待上那麼久,
一定有更多深刻的感動與體悟,
透過書本,能細細訴說那些深刻的感觸,絕對是舒暢的解脫。
班頓.麥凱在一百年前,首倡阿帕拉契山徑的夢想。
十年前,徐銘謙在阿帕拉山徑想像著台灣也有這樣一幅美麗的圖像。
十年後,我參加了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,
抱著接受手作步道洗禮後的感動,
啃完這本夢幻的書,
我了解了千里步道工作人員奮力向前的原因。
我看到了他們內心深處那股強大的信念,
支持、摧促、鼓舞他們繼續往前,
親自感受過這樣的魔力,
真的很美,很消魂。
我想告訴大家,一起手作步道,
會了解,地圖上,最美的問號。